合肥工业大学:培养终身学习者 解决时代新课题
“向未来看,往实里做,朝尖端走”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)9月28日,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汽车领域相关高校、企业和行业组织发起建设的新时代高校“智驱领航”育人共同体正式成立,共同体将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,构建校企共建、共研、共享的育人新生态,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项新成果。
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,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高校、国家“985工程”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多年来,学校倡导把“论文写在产品上、研究做在工程中、成果转化在企业里”,推动构建“工科为主、多科协同”发展格局。10月7日,这所高校即将迎来80周年校庆。
作为新中国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,该校培养了汽车交通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骨干1万余名。走进该校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工程研究中心,师生们围在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能底盘仿真和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前,开展相关分析和测试。中心负责人石琴教授于1980年考入该校汽车设计专业,见证了汽车产业从传统动力到新能源再到智能网联的变迁。
该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“车联网量子安全通信联合实验室”,将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到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,立志攻克“量子上车”的核心难题。
她介绍,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安全存在诸多突出问题。首先,车联网业务类型多,数据价值高且数量巨大,使得实施攻击的 “性价比” 更高,车辆容易成为攻击重点目标;其次,数据泄露风险严峻,重要数据和个人隐私难以保障;更严重的是,恶意远程控车可能直接威胁行车与生命安全。这些问题都凸显了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紧迫性。

其团队基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安全,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基础技术、数据安全与隐私防控、安全通信及入侵检测和车用AI大模型等方面的研究,和省内头部汽车企业开展合作,量子安全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。
“大学刚入学时,汽车是以机械为特征的,我们的知识结构重点与机械相关。几十年的发展,汽车经历了从机械结构到电子化的革命。如今,人工智能重塑汽车产业结构。只有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,才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。”石琴感慨。
她常对青年师生说:“时代提出一轮又一轮新课题,我们要致力于解决民族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!”

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、雷电防护领域专家向念文教授,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,成功破解高铁雷电防护技术难题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工业报国”的初心使命。
向念文团队首次尝试将电磁加热技术引入煤炭运输环节,探索冻煤融冰的新路径。项目伊始,向念文提出:“要想真正提高运输效率,必须摆脱传统的人工铲煤方式,走自动化、智能化之路。” 在他的带领下,电磁感应加热设备被引入车厢模拟实验,通过磁场感应使煤炭快速升温,解除冰冻困境。
调试过程中,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了。由于感应器周围存在较大的空间漏磁场,七米高的试验棚顶竟出现了环流效应,金属结构受电流影响产生火花,现场一度陷入紧张,许多人担心这项技术是否可靠,有人提出是否应当放弃实验。
向念文冷静指挥:“大家保证安全记录数据,我先上去排查原因。”寒风中,他充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攀上棚顶,反复比对数据,寻找环流产生的根源,连手套都被火花溅出的小颗粒烫出痕迹。
经过连续几天的测试分析,大家找出了问题所在——漏磁场导致棚顶金属结构产生感应电流,从而引发火花。团队提出改进方案,重新优化感应器布置,增加屏蔽层,最终化解这一技术难题。随着难关逐一攻破,运输效率显著提高。

向念文常说:“科学研究不怕遇到火花,怕的是我们心中失去火花。心怀‘国之大者’,矢志‘工业报国’,这是每一个工大人的初心,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动力!”
如今,工业报国的接力棒传到了更年轻的一代人手中。
2024年10月,30岁的何云瀚来到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作,主要开展飞行器技术和低空智联网研究工作。由于学校暂时没有该专业的学生,学院推介了优秀的工科学生,帮助他组建新学科方向队伍。
这位“新工大人”入职近一年,感到科研节奏紧凑、工作忙碌,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“新团队师生约50人,平均年龄30岁,氛围活泼且团结。飞行器研制是大型科研系统工程,需要同学们了解交叉知识、深入协作配合。”
90后的何云瀚总是鼓励00后学生们“立大志,入主流,上大舞台”。事实上,这是一份薪火相传。何云瀚刚入职时,77岁的杨善林院士的一句嘱托让他记忆犹新——“向未来看,往实里做,朝尖端走。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,国外‘卡脖子’的技术少了,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大了。”









